2024两会给环保行业透露了什么信号?

2024-03-07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强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及“生态环保”相关内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生态环保领域的高度关注。
开局要开出新境界,开局要开出精气神!那么,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哪些涉及环保的重点内容?又为环境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强总理在报告中多次提及“生态环保”相关内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生态环保领域的高度关注。那么,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哪些涉及环保的重点内容?又为环境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随着产业转型时代的到来,变革成为必选项,产业已经没有了规模化的舒适区,也必然面临洗牌。新的阶段,产业进阶的路径在哪里?环保企业出击的方向又在哪里?
2024开年之际,一起直击两会,寻找方向,破除迷雾!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环保,为市场带来什么信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首次写入党章,并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党的二十大,总书记在报告中先后两次重点谈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确定“生态环境环保”在十年变革中的地位,确定了未来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地位,为生态环境产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分类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
而在今天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到环保相关的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了2023年,政府在环保领域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2023成绩

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环保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在环保方面做了如下工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抓好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加强生态环保督察。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这么做……

 


2024重点工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1、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解读

E20研究院分析,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体现了我国对“水系统”未来管理的全面策略。具体而言,其一方面强调了水的系统性治理,强调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实施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不能孤立看待和处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另一方面其也强调了水系统的全链条治理,在关注水量分配和供水安全的基础上,将水质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系统修复纳入整体考量,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管理,实现水资源的绿色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在“水系统”的全面管理下,水资源再生利用成为必然趋势,而污水治理的“高质”发展成为必然选择,通过高标准的运营管理、智慧赋能、技术创新,打通水的全链条循环体系,实现水领域各环节的生态互联。

 

2、强化固体废物治理,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E20研究院分析,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策下,循环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以“无废城市”为链接,固废行业在低碳循环大背景下迎来产业边界扩张以及价值系统性融合的重要历史机遇。“十四五”以来,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逐渐深化,根据商务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2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3.71亿吨,回收总额约为13140.5亿元。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7号),针对废弃物不同来源、不同利用方式精准施策,从前端分类体系建设、后端高值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产业支持引导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相关细化举措若能平稳落地,或将进一步强化“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作用,持续推进废弃物精细管理和有效回收。在这一背景下,固废行业或可积极把握政策红利,创造条件实现产业链的嵌合与延伸,在可持续价值创造上有所作为。

 

3、土壤修复

解读

E20研究院分析,在土壤修复领域,本次两会仍旧重点强调源头防控,这一提法整体延续了以往政策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思路。源头防治是从根源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必然路径,需要系统性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责任划分,丰富监测检测手段,从根源管控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而土壤修复技术将作为补充手段辅助管控污染风险。从市场表现来看,2023年全国土壤修复工程类项目共计中标277个(含标段),同比增加34个项目。项目成交总额78亿元,同比增长9.86%。展望“十五五”,土壤修复领域的长足发展,重点在于持续迭代和创新商业模式,摆脱单纯依赖政府付费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相关政策的大力推行,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迎来新模式和新机遇,以EOD模式为代表的商业创新,正推动着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责任范围内的矿山治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将由企业全权承担。在明确责任边界的情况下,配合国家土壤污染源头防治,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将更加稳定。

 

4、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EOD项目或将成为重要抓手

解读

新时期下,EOD模式依靠市场化的项目运作方式,引入多元力量参与到两山产品转化的工作中来,开启了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关联产业开发组合实施新模式,是一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的项目化的解决方案,可以从多方面实现生态产品的保值增值。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EOD模式,不仅在十余部国家级文件中都提出要探索和推进EOD模式的实施,2023年12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的通知。在去年7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更提出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

 

国家在大力推动EOD项目的落地,地方政府与国资企业也对此兴趣颇高。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年,共有两个超百亿EOD项目开标,分别是100.05亿元的武汉阳逻开发区五一湖、干汊湖流域EOD导向片区开发项目投资人+EPC总承包(第一标段)、185.5亿元的潮河流域(滦平段)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EOD)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均属流域复合治理类型,均被“中字头”牵头联合体拿下。

 

但需要注意的是,EOD模式并不能打包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所有的问题,其具有明确的特征标准和适用条件,对实施主体、项目地点、项目本身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项目、所有地方都适合实施EOD模式。

 

 

5、节能降碳

解读

近年来,双碳战略深入人心。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意味着未来降碳减污仍是发展目标之一。

 

2024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可以预测,未来将会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机遇,推升国内碳市场交易量的上涨。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曾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碳话题下的获益主体主要是新能源行业,环保企业当前在减碳方面的市场空间并不大。薛涛表示,环保行业跨界新能源有着天然的优势,新能源的源头是节能。当下,新能源各种技术的完善,给了环保企业很好的入场机会。

 

双碳战略的扰动也给环保行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一方面,企业积极开展碳减排技术的积累和应用,比如能效提升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循环利用技术、数字赋能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碳减排管理,包括碳资产管理、参与标准制定、减排核算方法测算等。不少环保企业抓住碳减排机会,将其作为公司新的增长点。以光大环境、中国环保、康恒环境、绿色动力、晓数绿景等为代表的企业抢先入场。

 

入局新能源,如何谋得一席之地?在薛涛看来,环保企业“跨界”新能源需要思考的是自身“比较优势”在哪里。环保企业尤其是市政类环保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在城市中有固定的设施和人员,对地方基础设施运行有着深入的理解,以此为基础适合做一些伴随性、分散性的新能源及节能降耗业务。

 


2024重点工作

 

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6、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
解读

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这释放出鲜明信号,凸显我国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迫切感,意味着我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动能、新优势有赖于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数字技术进入加速创新的爆发期,并且正与千行百业融合向纵深拓展。智能涌现大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将重构所有行业和产品,环境产业也不能例外。正视和拥抱智能进阶,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指出,环保行业的大部分公司走过了自动化、信息化与数字化三个历程,而智能在行业里实施的比重很小。智慧化是以前行业经常的提法,把智慧与末端操作联动,就把智慧变成能力,称为智能。智能化在重塑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这种变革将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意味着,对于环保行业来讲,智能进阶难,但也要勇往直前。

 

但傅涛强调,智能化不是简单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的升级,而是一个包括了技术变革、系统演变、运行方式创新和组织适应的生态体系。行业一直没有很清晰的模型,所以智能化大多停留在说法上,真正能够做到智能的公司非常非常少。

 

傅涛认为,行业要真正推动智能化,还需要大量标准的支撑,要有统一的规范,否则同样一个行业应用模型,每家公司每个项目都重复单独开发,成本就会很高。他强调,在智能化这个问题上,环保行业一个厂一个企业是搞不定的,不论是难度还是数据量,还是模型的数量,还是样板的数量,都是搞不定的。

 

行业的智能化进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路径和方向。整个行业需要“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一种机制”“定义共同场景”“统一标准体系”“链接生态角色”。简而言之,领跑企业定义场景,行业平台定义标准,有了场景和标准,大厂们才能为行业开发工具和底座,有了工具之后,领跑企业就可以参与共创,并在标杆厂进行验证,进而形成行业的智能应用商店。

 

面对产业“第三次浪潮”,在“高质量”的引领下,在“一体两翼”的产业化之路上,环保行业需要不断革新,更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由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24(第二十二届)水业战略论坛”将于3月28-29日(周四、周五)在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举办。以“Zhì创未来”为主题,一起“高质服务”擘画未来,“智慧赋能”擎铸未来,“标准制度”镌刻未来。

2024重点工作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 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

 

7、科技创新

解读

总书记2023年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牢牢牵住 “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随着“十四五”环保市场从投资驱动向能力驱动转变,行业政策的不断推动引发了新兴技术的需求,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行业发展上看,目前环境产业大规模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行业痛点依然存在,比如管网问题带来的水体返黑返臭,农药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等。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方案来解决,而综合性解决方案需要技术作为底层支撑。

 

国家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环境产业技术创新的迭代。2022年11月2日,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目标,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

 

“产学研”是连接高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桥梁,一直是环境产业关心的话题,然而环境产业的“产学研”工作成效并不高。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曾表示,“产学研”关键在“产”,然而不是只要是企业,或者是大企业,就能作为产学研的龙头。产学研中的“产”,一定是产业化的企业,对产业化的正确认知,是环境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产学研融合,是科技人员、人才、产品三方的融合,持续性的产品开发,才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载体。傅涛指出,目前环保企业大多提供的是解决方案,零整比过低,轻易的被甲方拆解,失去了定价权,也没法给下游提供稳定连续的研发需求。产品的升级是连续的,给学校的合作就是长久的,才能支撑三方的深度融合。

 

2024重点工作

 

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出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总体工作方案,清理一批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分别推出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政策,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强违规收费整治。深化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

 

8、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解读

近两年,环境产业发展天花板逐渐显现,发展空间向内挤压,内卷成为常态。环保企业,尤其是环保民营企业内外交困,发展受阻。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也多次出台各项政策,促进民营企业脱困。如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强化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在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更是提出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要坚持初衷、回归本源,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建(含改扩建)项目,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许经营新建(含改扩建)项目清单(2023年版)》并动态调整。市场化程度较高、公共属性较弱的项目,应由民营企业独资或控股;关系国计民生、公共属性较强的项目,民营企业股权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5%;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属性强且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项目,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对清单所列领域以外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可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按照外商投资管理有关要求并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9、防范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现象
解读

应收账款问题已经成为环保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根据A股环境上市公司近一年来披露的业绩情况来看,大部分公司当期的应收账款较过去有所增长,且近年来呈现明显上涨趋势。2023年9月,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发布的对会员单位的抽样调查报告也显示了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广东省环保企业应收账款问题堪忧。高达84.0%的参与调查的企业反馈应收账款回款难问题突出。

 

对此,国家也陆续发布了不少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被拖欠账款问题的解决。如2023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和采购效率相关事项的通知》。《通知》鼓励采购人将合同预付款比例提高到30%以上。对于满足合同约定支付条件的,采购人原则上应当自收到发票后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支付到合同约定的供应商账户,鼓励采购人完善内部流程,自收到发票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资金支付事宜。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客观来说,环保企业应收账款的情况非常严峻,总体看,很多企业都面临政府拖欠的问题,因为很多地方政府确实财政紧张。这里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商业模式而言,如国企和民企、重资产企业和轻资产企业,其应收账款问题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比如,对于BOT公司,可以更多地关注其应收账款的账期有什么变化,比如原来是两个月,现在变为半年了,则说明其这方面问题在恶化。对于装备制造公司,可以关注其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例。国家会通过多种措施帮助民企解困纾难,但如果不解决地方政府的税源问题和收入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缓解环保企业的应收账款问题。但这不只是环保行业面临的困境,依赖政府付费项目的企业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两会期间首次部长通道开启,说了这些问题

 

今天(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接受采访。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聚焦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四大水问题,实施41014个水利项目,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他表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也就是说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10、推动国家水网建设
解读

2023年5月25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公布,对国家水网的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做出了顶层设计。《纲要》明确,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国家水网主要解决水资源三大问题:第一,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第二,解决生态环境累积欠账、实现绿色发展;第三,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更高标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在生态环保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用水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水质污染、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生态问题。迫切需要系统谋划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既保障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又实现“还水于河”,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

首页    政策信息    2024两会给环保行业透露了什么信号?